饮水思源站 文章阅读 精华区离线浏览

发信人: lcc (剑者天行), 信区: outdoor
标  题: 蛇的小知识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7年05月28日23:55:01 星期一)
来自某户外俱乐部论坛,看过总会有用

=============================================================================


蛇 
属于爬行纲蛇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
、半水栖和水栖的。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
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尾短,
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
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五步
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链等。蛇肉可食用,
蛇毒和蛇胆是珍贵药品。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驱。如果你的脚踩上了它的时候,它会本
能地马上回头咬你脚一口,喷洒毒液,令你倒下。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在
此用得很恰当。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
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木棒着地点很小,不容
易击倒蛇。软木棒有弹性,打蛇时木棒贴地,蛇击中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
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的 

还有,蛇的消化还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 

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溶解了被咬动
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 

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
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
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
有关,小白鼠5~6分钟即可吞人,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
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
。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观
察到游蛇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
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 

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统如咽部,以及相应的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
张和收缩能力。 

蛇主要是用口来猎食。无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颌着生的尖锐牙齿来咬住猎物,然后很快用
身体把活的猎物缠死或压得比较细长再吞食。毒蛇还可靠它们的毒牙来注射烈性毒液,使
猎物被咬后立即中毒而死。蛇在吞食时先将口张大,把动物的头部衔进口里,用牙齿卡住
动物身体,然后凭借下颌骨作左右交互运动慢慢地吞下去。当其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时,
同侧的牙齿钩着食物,便往咽部送进一步,继之另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同侧牙齿又把食
物往咽部送进一步。这样,由于下颌骨的不断交互向后转动,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进
去。 

喜欢偷食蛋类的蛇,有些是先以其身体压碎蛋壳后才进食。但也有些蛇类,能把鸡蛋或其
他更大的蛋整个吞下去。在吞食时先以身体后端或借其他障碍物顶住蛋体;然后尽量把口
张大将整个蛋吞进去。有趣的是,非洲和印度的游蛇科中的一类食蛋蛇,具有特殊适应食
蛋的肌体结构。它们颈部内的脊椎骨具有长而尖的腹突,能穿破咽部的背墙,在咽内上方
形成6―8个纵排尖锐锯齿,当把蛋吞进咽部时,随着咽部的吞咽动作进行“锯蛋”把硬蛋
壳锯破,并且凭借颈部肌肉的张力,使蛋壳破碎,同时把蛋黄、蛋白挤送到胃里;剩下不
能消化的蛋壳碎片和卵膜被压成一个小圆球,从嘴里吐出。 

一、蛇的形态结构 

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弯蜒曲折而前进,这是由蛇的结构所决定的。蛇全身分
头、躯干及尾三部分。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
。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蛇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无毒蛇头
部一般呈圆锥状,前端细而后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状;蛇的躯干部呈长筒状;蛇的尾部
为肛门以后的部位。 

蛇的内部结构分为: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泄殖系统、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染色体等十大部分。 

蛇没有脚,怎么能爬行呢?实际上,蛇不仅能爬行,还爬行得相当快。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弯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
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
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
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
滑的地面的。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
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
,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
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
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
,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
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
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
,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二、蛇的生活习性 

蛇,属爬行纲,蛇亚目,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有毒蛇固然可伯,但只要注意提防,也
并不那么危险。蛇类以食鼠为主(也食蛙类、鸟类等),蛇类其貌不扬,形状色泽奇特、
浑身被鳞,头颈高翘、躯尾摆动、快速行进、寻偶鸣叫、泅水过渡、实在难以逗人喜爱。
蛇类喜居阴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枮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柴垛
草堆和古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居、出没、繁衍的场所,也有的蛇
栖居水中。 

它们喜栖于墓洞中,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
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据的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
。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从蛇蜕的外衣直径和
长度可测出蛇重量甚至说出蛇的名称。蛇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增大,觅食量增加,体况逐
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寻偶时,雌雄蛇发出的
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 

蛇类的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种而异。所产蛇卵一般粘结成一个大的卵
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8~15枚不等。蛇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一般以“守株待兔”
方式捕食,但有时也主动出击。笔者曾目睹一条青竹骠蛇在河边追赶青蛙,青蛙一跃跳入
河中,蛇也跟着跃入河中,简直象两名一前一后的跳水运动员。也见到过蛇捕食鸟卵的情
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侧的墙壁,游到家燕巢边,不断伸舌,惊走了亲鸟。当蛇发现其
卵时,先行攻击,缠绕,待平安后,再行张开嘴巴,囫囵吞枣。不要以为它的嘴巴小,实
际上它能吞食相当于本身头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后,感到疲倦,进入休息状态
,此时极易被人捕捉。至于蛇的觅食次数,因蛇类品种和大小而异。一般夏令觅食活动盛
期,特别是产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体稍大的,因觅食量较大,一般是3日至
一周左右进食一次。蛇类也喜欢在太阳光下进行日光浴,时间一般为上午10—12时左右。
行日光浴时,一般伏于地面草丛或缠绕或于树干上,也有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头堆外面
呈盘蜷状的,姿态变化多端。蛇类的活动规律,以昼伏夜出居多,因品种而异。 

三、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 

怎样识别有毒蛇和无毒蛇呢,一般人单凭头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颜色
是否鲜艳来区分,这是不够全面的。虽然毒蛇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头部
并不呈三角形;而无毒蛇中的伪蝮蛇,头部倒是呈三角形的。五步蛇、腹蛇和眼镜蛇的尾
巴确实很粗大,但烙铁头的尾巴就较细长;很多色泽鲜艳的蛇,如玉斑锦蛇、火赤链蛇等
并非是毒蛇,而蝮蛇的色泽如泥土或似狗屎样,很不引人著目,但却很毒。因此区别有毒
和无毒蛇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1、毒腺 有毒蛇具有毒腺,无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来。位于头部两侧
、眼的后方,包藏于颌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当毒蛇咬物时,包绕着毒腺的肌肉收缩,
毒液即经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对象的身体内使之发生中毒,无毒蛇无这一功
能。 

2、毒液管 是输送毒液的管道,连接在毒腺与毒牙之间。只有毒蛇才具备有毒液管。 

3、毒牙 毒蛇具有毒牙,它位于上颌骨无毒牙的前方或后方,比无毒牙既长又大。 

那么,哪些无毒蛇容易与有毒蛇混淆呢? 

常被误认为是毒蛇的几种无毒蛇,由于外形特殊,色斑鲜艳,而且性情凶恶,所以常被当
地一些群众视为是毒蛇而惊慌失措,其实这种蛇咬人时对人体是无害的。如虎斑游蛇(又叫
野鸡勃子蛇)、赤链蛇(又叫火赤链)等。 

外形或色斑与毒蛇容易混淆的无毒蛇黄链蛇(又叫黄赤链),由于背面有黑黄相间的横纹,
常被误为是金环蛇;黑背白环蛇,由于蛇背有黑白相间的横纹,也容易被错认为是银环蛇
;颈棱蛇(又叫伪蝮蛇),体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两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块,头部略呈
三角形,外形极像蝮蛇或蝰蛇;翠青蛇(又叫青竹标)由于通身都是绿色,所以常与竹叶青
混淆。
 
四、蛇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我们知道了野生动物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物种都是
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一旦食物链的某一
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青草——蝗虫——蛙(鼠)——
蛇——鹰,这就是其中的一条食物链,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捕猎野外的蛇,蛇就越来越少,
导致森林、草地和农田的鼠害越来越猖獗,鼠害和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
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破坏。 

蛇是很有诱惑力的动物。尽管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甚至于在水里,都能看到它,但
不论在哪里,只要有蛇出现,就会吸引着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会围上来看,尤其是小孩
子们,更是兴奋万分。而且,不仅喜欢蛇的人要饱览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带着恐惧的心
情远远地瞧着它。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速总还有几分害怕,也难免有些神秘之感。 


翻开生物进化的历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现,比人要早得多。30多亿年以前,地面上开始有
了最原始的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生物种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
生,到了距今大约3.4亿年前后,出现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这就是爬行动物。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类动物越来越多,种类和数量都达到了最高峰,天上,水里,地面,都有它们
在活动着。其中特别是恐龙,非常繁盛,什么角龙啦,鸭嘴龙啦,剑龙啦,霸王龙啦,形
形色色的龙,到处都是。这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里,兽类和鸟类的祖先也
先后从爬行动物的原始种类中演变出来,鳖、鳄、蜥蜴的老祖宗也诞生了。蛇和蜥蜴的亲
缘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是近亲,蛇是从蜥蜴变来的。在蜥蜴的原始种类里面,有一部分在
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新的环境,四肢逐渐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变成了蛇;
另有一部分虽然四肢没有了,但由于没有具备蛇的特点,到现在仍然是蜥蜴。例如贵州产
的脆蛇蜥和细蛇蜥,就是这一类没有足的蜥蜴。所以,蛇是爬行动物中最年轻的一个分支
,也是最后登上生命舞台的适应性很强的爬行动物。 

最早的蛇类化石发现在白垩纪初期的地层里,离现在大约有1.3亿年。实际上,蛇的出现比
这还要早些。据推测,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大概就已经有蛇了。毒蛇的出现要晚得
多,它是从无毒蛇进化而成的,出现的时间不会早于2700年。如果地球的历史像一部放映
2小时的电影,那么,要到末了5分钟,银幕上才出现蛇,最后1分钟才能看到毒蛇。 


逢巳年出生的人属蛇,北方大都说属小龙的,也有说属长虫儿的。人们不说属蛇而说属小
龙,大概是因为对蛇厌恶,而对龙情有独钟,因龙为神物,也有点“攀龙附凤”的味道。
 

汉族民间有“蛇脱皮”的说法,认为只要看见蛇脱皮,是不吉利的征兆。民谚说:“见到
蛇脱皮,不死脱层皮。”尤其是在春季更为大忌。在青海地区,若家中发现蛇,最忌杀死
。认为若杀死蛇或蛇没有被子打死,蛇就会采取报复行动,于家门不利。所以若在家中发
现蛇,就将其捉入罐中或挑在长杆上,然后送到山谷中,并求其躲进山洞,别再回到人家
中。 

福建闽南一琏由于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各类蛇繁衍生息。若在家中发现蛇,是不能打死的
,人们认为蛇是祖先派来巡视平安的,进了谁家,就预示谁家居信平安。要是在路边发现
几条蛇盘在一起,就要赶揪掉身上的某一颗纽扣丢去表示忏悔,然后走开,当作没有看见
。据说这是蛇交配,观者为大逆不道。 

农历三月五日为惊蛰节,贵州一带民俗忌雷鸣声,否则当年会蛇虫成灾。民谚云:“惊蛰
有雷鸣,虫蛇多成群。” 

【野外防蛇措施与蛇伤治疗方法】 

一、行军防蛇: 

1、除眼睛蛇外,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我们没有发现它而过分逼近蛇体,或无意踩到蛇
体时,它才咬人。如果遇到蛇,如果它不向你主动进攻,千万不要惊扰它,尤其不要振动
地面,最好等它逃遁,或者等人来救援。 

2、蛇是变温动物,气温达到18度以上才出来活动。在南方通常5-10月分是蛇伤发病高期
。特别是在闷热欲雨或雨后初晴时蛇经常出洞活动。雨前、雨后、洪水过后的时间内要特
别注意防蛇。 

3、蛇类的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眼镜蛇,眼镜王蛇白天活动,银环蛇晚上活动,蝮蛇白天
晚上都有活动。蛇伤主要集中在白天9-15时,晚上18-22时。此外蝮蛇对热源很敏感,有
扑火习惯,所以夜间行路用明火照亮时,要防避毒蛇咬伤。 

4、穿高帮鞋(皮靴),穿着长衣长裤,戴帽、扣紧衣领、袖口、裤口。 

5、尽量避免在草丛里行军或休息,如果迫不得已,要注意打草惊蛇(眼镜蛇会主动攻击人
,打草惊蛇有可能会引起眼镜蛇主动攻击人,不知道这一条到底怎样用。) 

6、尽量避免抓着树枝借力,在伐取灌木、采摘水果前要小心观察,一些蛇类经常栖于树木
之上。翻转石块或圆木以及掘坑挖洞时使用木棒,不可徒手进行这类活动。 

7、如果与毒蛇不期而遇,保持镇定安静,不要突然移动,不要向其发起攻击。应远道绕行
,若被蛇追逐时,应向山坡跑,或忽左忽右地转弯跑,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 

8、把手里的什么东西往它旁边扔过去,转移它注意力,或把衣服朝它扔过去蒙住它,然后
跑开。 

9、如果迫不得已要杀死毒蛇,可取一根长棒,要具有良好的弹性,快速劈向其后脑。 

二、营地防蛇 

1、避免在蛇鼠洞多、乱石堆或灌木从中扎营。营地周围的杂草应铲除干净,另外,一条较
深的排水沟也能较好的防止蛇虫的入侵。 

2、在营地周围撒上下列物品的一种或数种:雄黄。石灰粉。草木灰。水浸湿了的烟叶。 


3、在使用包裹前要小心查看一遍,蛇类很可能就躲在下面。露营时应将帐篷拉链完全合上
。睡前检查床铺,压好帐篷,早晨起来检查鞋子。万一发现蛇,可迅速退后,保持一定距
离。 

4、若打地铺,可用树枝、树叶或细竹垫铺,尽量不要用杂草。临睡前要先在地上敲打,清
除爬上的昆虫。醒来时,应首先仔细的察看身体周围,否则附近若有蛇或昆虫会被突然的
活动惊动。 

5、注意保持营地的清洁,所有垃圾必须及时掩埋。因为只要有星点的油脂,就有可能把蚂
蚁引来,蚂蚁又会将蜥蜴引来,而蜥蜴又会把蛇引来。注意不要用火烧鱼骨头,这种气味
也会把蛇引来。 

三、常见蛇药 

1、自制防蛇药: 

材料:雄黄(有毒,使用时切忌用火烧)二两、大蒜一头、纱布一块。 

制作:将大蒜捣烂,雄黄碾成粉末,两样充分拌匀后,用纱布包住,扎成一小球状,以不
出水为宜。 

用法:将雄黄大蒜球挂在腰间,若要更保险,制作两个球,分别绑在左右脚脖子上。这样
,无论走到哪里,蛇族一概退避三舍。 

特点:效果显著,经久耐用,制作一次可用一月。 

2、蛇怕风油精 

3、当在野外被蛇咬后,服用蛇药片,并将解蛇毒药粉涂抹在伤口周围。各地药品供应站有
不同的蛇伤药,可参照说明书使用。南通蛇药又叫季德胜蛇药(片剂)用于治疗毒蛇、毒
虫咬伤,有解毒、止痛、消肿的功效。上海蛇药用以治疗腹蛇、竹叶青等毒蛇咬伤,亦可
治疗眼镜蛇、银环蛇、五步蛇等咬伤。具有解蛇毒以及消炎、强心、利尿、止血、抗溶血
等作用。 

4、血清:有条件的话,最好根据当地动物志,准备相对应的血清,冷藏携带至当地,存放
在医院中。 

【毒蛇】 

不少人容易将「蛇」跟「有毒」作联想,而产生恐惧,那全世界的毒蛇多吗?那台湾又如
何呢?跟据统计,全世界的蛇类中有毒者约占20%(黄颔蛇类之毒蛇1%、眼镜蛇类10%及蝮蛇
类9%),至于台湾陆栖的蛇种中,有毒者(含微毒之种类)约有15种(占32.6%),在比例上是
较全世界之平均质高出一些,而有毒之蛇类,依据其毒牙的位置及型式,主分成三大类:
1)管牙类(Solendglyphs)、2)前沟牙类(Proteroglyphs)、3)后沟牙类(Opisthoglyphs);
但目前(在台湾)仅有管牙类及前沟牙类,被咬到时有致死之记录,简介如下: 

(1) 管牙类:其头呈三角形,背部通常呈褐色调并带深色斑块,所有蝮蛇科蛇 类皆是属此
;其毒牙长且大型呈中空的管状位于上颔前方两侧,平时藏于肉质鞘中,使用时才会往前
伸出,除平常使用的一对毒牙外,其后方并常有1-2对备用牙,毒性多以出血性毒为主,倘
若根据颊窝(Pit)的有无,我们又可将它们分成二亚科,即A)响尾蛇亚科(具颊窝):包括百
步蛇、龟壳花、青竹丝、菊池氏龟壳花、阿里山龟壳花皆属之;B)蝮蛇亚科(不具颊窝):
台湾仅产锁炼蛇这一种,颊窝是响尾蛇亚科特有的热感受器,藉此蛇类可察觉环境中细微
温度差异,帮助它们捕食或避敌;至于锁炼蛇,尽管它不具有颊窝,但因其颜面神经末梢
对于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它仍可透过类似的机制来捕食,在蝮蛇亚科中算是相当特殊的。
 

(2) 前沟牙类:其头呈椭圆或圆形;外表常具较明显甚至鲜艳的纵行或环状斑有警示的功
能,所有眼镜蛇科蛇类皆是属此,其仅具一对固定表面具凹沟的毒牙,位于上颔前方两侧
,但不若管牙类那般大,毒性多以神经性毒为主,在台湾包括雨伞节、眼镜蛇、带纹赤蛇
、环纹赤蛇以及所有的海蛇类皆属此。 

(3) 后沟牙类:其毒牙仅较一般齿稍大且位于上颔后方,这类毒蛇毒性通常不若蝮蛇科或
眼镜蛇科蛇类那般强,黄颔蛇科有部份成员具此类型毒牙,包括:水蛇、唐水蛇、茶斑蛇
、大头蛇和台湾赤炼蛇皆是,虽然这类蛇中毒时通常仅会肿胀,无致死之虞,但对一些体
质较敏感的人仍可能引起较严重之过敏症状;尽管后沟牙的毒蛇在台湾皆未有致死记录,
但值得注意的是台湾赤炼蛇分布于在中国大陆及日本之亚种,在当地皆曾有咬死人之记录
,在野外遇到它们时仍不可过度轻忽。  

--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11.80.54.53]


返回

Copyright © 2001 SJTUBB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上海交大BBS饮水思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