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站 文章阅读 精华区离线浏览

发信人: allways (乌鸦解决乌鸦的问题), 信区: outdoor
标  题: 登山术语zz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3年09月29日20:44:43 星期一)

阿尔卑斯式登山 
  一种不依赖他人,完全或主要靠登山者自身力量从事攀登各种山峰的登山活动。因系
阿尔卑斯山区登山运动的早期活动形式,故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逐渐为金字塔形兵站
式登山所取代。七十年代以来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5月意大利登山家莱茵霍尔特梅
斯纳尔和彼得、哈贝勒首次不用氧气登上珠穆朗玛峰。   1980年8月莱茵霍尔特梅斯纳
尔又单人从海拔6400米的营地不用氧气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为这一登山活动形式的发展
开创了新途径。

保 护 
  登山运动术语。安全措施之一。是登山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自我保护和互相
保护。前者指依靠自己的保护措施做好本人的保护工作。如在身后的可依托保护物(如突
起的岩石或打好岩石锥)上固定好保护自己的绳索等。后者指在攀登陡险的岩壁或冰裂地
区等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地区时,队员与队员之间相互进行的各种保护措施。最基本的方法
为“立式”与“坐式”两种保护方法。 

冲 顶 
  登山运动术语。指攀登高山过程中,在适应性训练、运输和建营等一系列登顶前准备
工作就绪后,向顶峰的冲击。成败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天气的好坏
。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统计,各国登山队在喜马拉雅高山登山活动中,因天气恶劣
而导致登顶失败的,占全部失败总数的68%。 

单 攻 
  以单一座山为冲顶目标,登顶后沿原路下撤。 

登山装备 
  登山运动中使用的器材、工具、服装等的统称。分三大类:(1)宿营装备。包括帐篷
、炊具、寝具和各种燃料等。(2)技术装备。包括登山绳、氧气装备、侧量仪器、高度计
、干湿度计、钢锥、登山铁锁、升降器、挂梯、滑车、雪铲等。(3)个人装备。包括登山
服装、登山鞋、高山靴、头盔、电筒、手套、防护眼镜等。其特点是:轻便易携,坚固耐
用,便于拆卸,一物多用。 

登山绳 
  登山运动装备。分主绳与辅助绳两种。主绳长60--100米,直径约10毫米,每米重量要
求在0.08公斤左右,抗拉力要求不小于1,800公斤。过去多用黄麻制作,近已改用尼龙纤
维作原料。另有一种直径为8--9毫米的主绳,每米重0.06公斤,抗拉力不小于是1,600公
斤,用于攀登陡险岩壁。辅助绳长度根据各地区的活动要求而定,无统一规格,绳直径为
6--7毫米,每米重量不超过0.04公斤,抗拉力不小于1,200公斤,原料与主绳相同,用作
自我保护和在主绳上使用各种辅助绳结进行保护,以及搭绳桥渡河,用牵引绳桥运输物资
等。 

登山运动 
  体育运动的一类。运动员徒手或使用专门装备攀登各种不同地形的山峰或山岭。可分
为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阿尔卑斯式登山和技术登山等数种。始于十八世纪八十年代。17
86年8月8曰法国医生巴卡罗与石匠巴尔玛结伴第一次登山上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
海拔4,807米),次年,由青年科学家德·索修尔率领的十九人登山队再度登上勃朗峰,
世界登山运动从此延生。因此项运动首先从阿尔卑斯山区开始,故也称为“阿尔卑斯运动
”。从1786年至1865年间,阿尔卑斯山脉海拔3,000--4,000米以上的高峰,相继为登山
运动员登上,国际登山史上称此一时期为“阿尔卑斯的黄金时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
后,使用各种攀登工具和技术的技术登山曰渐推广,其活动地区也从阿尔卑斯低山区转向
喜马拉雅高山区。1950年至于1964年,世界十四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包括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在内,相继为中、英、美、意、曰等十多个国家的登山运动员所征服,国际登
山史上称此一时期为“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1964年后许多登山“禁区”被突破,开始
进入从来无人使用过的难险路线攀登7,000--8,000米以上高峰的新时期。1978年并在喜
马拉雅高山区出现不用氧气登上高峰的阿尔卑斯式登山。

  中国此项运动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5年出现第一批登山运动员,1956年建立第
一支登山队。1960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从东北山嵴登上珠穆朗玛峰,并于1975年将一个特
制金属测绘觇标竖立在珠峰顶上,准确测出该峰的高度为8,848,13米。是为国际登山史
上首次对世界最高峰高程的确切测量。1964年登上最后一座从未有过人迹的8000米以上的
希夏邦马峰在多次登山活动中,登山运动员与科学工作者密切配合,进行了各种高山考察
活动。 

登山旅游 
  一种不登顶峰的旅行游览活动。登山爱好者背负必要的登山食品和装备结组进入山区
,观赏奇峰险岭,进行摄影和采集标本等活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登山运动的发
展而兴起。

登山营地 
  为登山运动员的适应休息和运输物资等需要而设置的营地。攀登海拔5500米以上高峰
时,一般设“基地营”和“中间营地”两种。前者是一次登山活动的指挥部和后勤供应总
站,也是登山队员经过适应性行军后,在突击顶峰之前进行休整的总营地。设置位置要求
:安全(无洪水、滚石、冰雪崩),便于观察所登目标的路线,便于取水,能避风,日照
时间长,地势平坦,能以汽车与附近城镇进行联系。后者主要为登山者适应高山特殊环境
保境(缺氧等)而设置。在升高过程中,能逐步适应环境对人体各部器官的基本要求和运
输物资供应需要。营地之间的距离适中。一些国家的登山队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大多建
立六个营地,其高度大致为5300米(基地营)、6100米(1号营)、6400米(2号营)、69
00米(3号营)、7400米(4号营)、7900米(5号营)和8500米(6号营)。

低压舱 
  测试和锻炼登山运动员对缺氧耐力的装置。不一完全密闭的小室,依靠抽气装置造成
舱内的低压缺氧状态,并可按照需要调节至几千米或万米以上的模拟“高空”气压。登山
运动员通过在低压舱的耽留时间,可测试出其对缺氧的耐力,并由此测出运动员的登高能
力。在一般情况下,也可利用低压舱作为锻炼缺氧耐力的手段。 

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
  一种依靠大量雇佣人员的高山登山活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国际登山运动日益
发展,攀登的高度不断上升,装备与食品的重量和运输量迅速增长,登山者本身的力量难
以完成在全部登山过程中所需物资的运输任务,故需大量雇佣当地山区居民为登山队服务
。登山队的人数与雇佣人员的人数比例一般为一比三,即一个登山者配备三个辅助人员,
组成金字塔形的层层设站,站站留人的“兵站式”运输和支援线。此种登山活动已逐渐失
去原先的体育意义。七十年代中期起,国际登山组织开始大力提倡阿尔卑斯式登山活动,
以恢复登山的体育运动意义和作用。 

技术登山 
  一种依靠熟练的攀登技术和各种技术装备专门攀登悬崖峭壁的登山活动。始于十九世
纪末,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世界著名难攀的阿尔卑斯山三大险峰(玛达霍隆、埃格尔
和古兰特焦拉斯)的北壁路线均已被各国登山者征服。八十年代起,随着攀登陡险山崖峭
壁所用的各种装备不断改进,此种登山活动已从欧洲的低山区引向亚洲的高山区。 

结 组 
  登山运动、登山旅游的重要安全措施之一。按全队成员的性别、年龄、体力、体质,
以及登山经验、技术水平和处理突然事件的能力等,编成便于以强助弱、安全登山的小集
体,并由有组织能力和登山经验的队员担任组长。通过地形复杂和危险地段时,必须使用
绳索或其他保护措施,有组织的安全通过。 

坡地难度等级 
  登山运动攀登难度的分类。分三级:(1)容易。仅用双脚即能登上的山坡。(2)稍
难。除双脚外,尚需借用双手才能登山的山坡。(3)难度大。除四肢外,尚需使用各种绳
索和攀登器材才能登上的山坡。从第二级开始,登山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山间常识并掌握一
定的攀登基础技术,如三拍法、之字形攀登以及特殊地形攀登法等。 

牵引渡河法 
  登山运动技术名词。基本技术之一。主要用于山涧水流急端,水深,河底多尖石,水
温低而河面不很宽的河流。先将牵引绳捆扎于河一端树上,由一人涉水或绕道上游过河,
将绳另一端固定于河对岸较低树干或地面上,后继者即以滑车或铁 锁在牵引绳上滑行渡河
。 

三大北壁 
  阿尔卑斯山上三座险峰的北壁登山路线。分别为(1)玛达霍隆峰(Matterhorn,海拔
4478米)。位于意大利与瑞士边境的阿尔卑斯山上,北壁垂直高度为1100米,海拔3,400
--4478米,平均坡度为55度--60度,中间夹杂冰雪坡。(2)古兰特焦拉斯峰(Grandesor
asses,海拔4208米)。北壁的垂直高度为1200米,海拔3,000--4200米,全程平均坡度为
70度--80度。(3)埃格尔峰(Eiger,海拔3970米),北壁垂直高度为1800米,海拔3,00
0--4208米,平均坡度为70度。是国际化认的三条难险度很高的登山路线。 

三点固定法 
  登山技术名词。登山运动中攀登陡峭坡面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安全攀登方法。在攀登
较陡峭的岩石峭壁时,双手和双足形成人体用力的四个支撑点,轮流使用其中三个点,使
之保持于岩面上呈暂时固定状态,而移动一手或一足继续向上攀登。 

三拍法 
  登山技术名词。攀越陡峭、雪坡时的基本方法。如在较硬的支坡上攀登时,按三个步
骤地行:(1)双手和横握冰镐头的两边,将镐底钉插进斜坡雪内。(2)随即以脚尖用力
蹬破雪的表层,构成一个支点。(3)再将另一足提上前,蹬破另一部分雪的表层,再构成
一个支点。因按三个步骤构成等高的台阶形脚迹逐步上攀,故名“三拍法”。 

升降器 
  登山运动装备。用于攀登陡峭岩壁。分上升器和下降器两种。上升器原是德国陆军山
岳师团用以攀登岩壁和冰壁的工具,名鸠玛尔(JUMAR),故又称“鸠玛尔式上升器”。只
需一人首先登上岩壁,后继者即可用之向上攀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高山登山运动水
平的不断提高,日渐为各国登山者用作通过危险地区时的重要自我保护装备。型式有钩式
和片式等多种。下降器为用于沿垂直的陡壁(岩、石或冰)下降时的轻便装备。型式有8字
形、双环式多种。


绳 结 
  登山运动中发挥绳索作用的手段之一。有三十多种式样,常用的主要有六种:(1)拴
马扣。国际上称“布林结”,用于保护和自我保护。(2)通过结。用于保护和自我保护,
或固定绳索。(3)抓结。用于上攀下降的保护,以及渡河搭绳索桥时,将横挂在两岸支点
上的绳子绷紧。(4)马镫结。也称“双套结”。攀登陡峭岩壁时与抓结并用。用于双脚上
攀。(5)平结。用于连结两条绳子。(6)交织结。用途与平结同。 


适应性行军 
  在登山运动中,指为提高适应能力的登山活动。攀登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山,因高差
较大,人体的各种器官不能立即适应高山缺氧的环境,难以从基地营一次攀登直达顶峰。
一般多采取逐段适应升高的方法。如从4000-5000米的基地营出发,经过数次行军到达6,
000--7,000米的高度并取得一定适应后,再从基地营升高到8000米以上,以适应特高的海
拔高度的缺氧环境。 


山间危险 
  登山运动术语。登山过程中遇到的危险。一般分两大类:天然危险和人为危险。前者
指自然界对登山者构成威胁的各种危险。如滚石、雪崩、冰崩、冰裂缝、山间急流、日晒
、大风、大雪、低温、云雾和雷电等。此类危险常给登山者造成伤亡。后者生要指登山者
由于不熟悉山间自然变化规律,或缺乏坠跌入冰裂中(或悬崖冰壁下),也有人为引起雪
崩和滚石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

铁 锁 
  登山运动装备。有十多种型号。常用的有D形、阿兰形、O形和混合形四种。另有安全
环锁与下降专用锁。用途广泛,诸如结组、保护、渡河、攀登、救护和运送伤员等均需使
用。多以钢或铝合金制成,抗拉力均需达1800公斤。 


高山病 
  也称“高山适应不全症”。人体对高山缺氧环境适应能力不足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
的总称。主要症状有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脉搏和呼吸加速,四肢麻木,严重
的可引起昏迷。给氧吸入后症状可缓解。又可分为高山反应、高山脉水肿、高山昏迷、高
山高血压、高山红细胞增多症、高山心脏病、慢性高山适应不全混合型等七型。 

高山反应 
  登山运动术语。凡急速进入高山地区,或在高海拔山区居住期间,由于对缺氧不能完
全适应而发生头痛、心慌、气促等症侯群,统称“高山反应”。无器质性的损害,一般在
一周左右即痊愈,亦有少数持续达数月者。持续三个月以上称“慢性高山反应”。 

挂 梯 
  登山运动装备。用于攀登缺乏自然支点、地形陡峭的岩壁或冰墙。有长梯、短梯和小
挂梯三种。长梯一般长5米,梯边用合股的细钢丝(抗拉力要求在2,000公斤左右),梯梁
(即横梁)用空心铝管(抗拉力要求在300公斤左右)制成,两个梯梁之间的距离为30--5
0公分,两条长梯可以从任何一端互相连接,用于攀登7,000米或8,000米以上高峰时跨越
陡险的冰墙、雪坡和裂缝区。短梯一般长1--1.50米,梯边用辅助绳构成,梯梁长12厘米,
宽3厘米,厚3--5毫米的用铝片制成,梯梁之间距离为50厘米。小挂梯一般只有两条梯梁,
 有时也特制三条梯梁,形成与短梯同;近又有用尼龙带制成的软式小挂梯,更为轻便。 


雪 崩 
  山地大量积雪突然崩落的现象。由积雪本身重量,大风,新旧积雪面摩擦力减少,积
雪底部融解,气温骤升,以及地震、暴风雪等引起。一般多发生在25度--40度之间的斜坡
上。登山者误入雪崩区。切断了积雪表面的平衡,也能导致雪崩的发生。 

雪 盲 
  高山病的一种。阳光中的紫外线经雪地表面的强烈反射对眼部所造成的损伤。患者开
始的两眼肿胀难忍,怕光、流泪、视物不清;经久暴于紫外线者可见眼前黑影,暂时严重
影响视力,故误认为“盲”。登山运动员和在空气稀薄的雪山高原上工作者易患此病。配
备能过滤紫外线的防护眼镜,可起预防作用。 

雪 线 
  终年积雪区与入夏积雪融化区之间的分界线。其高度一般随各地区纬度的不同而差异
,例如西部欧洲阿尔卑斯山区的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中国天山的平均高度为海拔4,400
米;珠穆朗玛峰附近喜马拉雅山中国一侧高度为海拔5,600米。 

雪 洞 
  登山运动中在雪坡上人工挖的宿营地。多在山坡陡峭,风力较强,不适于支设帐篷的
深雪坡面上挖筑。可避风,比帐篷舒适而暖和。 


氧气装备
  登山运动器材。用于攀登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或因登山缺氧产生的各种高山病的
抢救。由钢瓶、面罩、输气管道、流量调节器、气压表和背架组成。 

纵 走 
  连走数座同一山系之山头的长程登山路线。 

之字形攀登法
  登山技术名词。在攀登比较陡险的草坡、碎石坡或冰雪坡面时,为减少直线上攀所产
生的难度和滑坠危险而采用的上攀法。因系曲折蛇形路线,形似“之”字,故名


--

  凡事都要有一点限度,我看你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对啊、对啊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11.80.43.143]


返回

Copyright © 2001 SJTUBB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上海交大BBS饮水思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