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emind(TD), 信区: outdoor
标 题: 再会半脊--半脊峰登山行记(2)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5年10月14日01:18:33 星期三)
进山的日子
7月14日早上8点,我们在茶店子汽车站坐上大巴前往进山的第一站,理县,一路经过都江堰和
汶川.向车窗外望去,随着海拔不断爬升,公路一旁的江水越发地激烈翻滚着.我偶尔和袁航
讨论一下两侧的山峰上岩壁的可攀性,然而大部分石头都是破碎的.
半脊峰的进山是容易的,坐汽车就可以到达大本营,这也是半脊峰吸引许多登山者的原因之
一.
毕棚沟景区地图

12点左右在理县接到蒋教练和王教练,简单吃过午饭,就坐上提前联系的面包车开往毕棚沟
.到毕棚沟游客服务中心办理登山手续,队员在责任告知书上签字画押.除了登山管理负责人
需要和理县文体局联系确认,手续上都很顺利,接着我们坐上景区的观光车开往大本营,上海
子接待站.
毕棚沟内某处,游览车停下来,队员们也下去透透气

下午4点左右,到达上海子接待站,中雨,我们只好在接待站的员工食堂里躲一躲,为避免装备
淋湿,准备在一处板房里扎营.从平均海拔500m的成都平原到海拔3500m的大本营,气压的下
降非常明显,稍微走快一些就会喘,这正是适应的过程.
大本营条件实在太好,有热水桌椅,可以舒舒服服地做饭,进山的第一顿大家的胃口都还不错
.饭后大家坐在一起开会,和两位教练讨论了攀登计划.对比我们前期做的计划,教练的计划
能让相对较弱的B组每一天的运动量更加平均,得到较好的休息.而沿不同线路两次冲顶的计
划只能看状态了.
攀登计划的更改

雨还在继续,晚上10点左右队员们收拾完纷纷入睡了.
慢慢向C1
15日一早,队员们伴着土耳其进行曲的旋律起床.窗外哗哗只是溪水的躁动,我赶紧出去看了
看,天朗气清,山峰的轮廓清晰可辨,是个出发的好日子.
上海子,好天气

吃过早饭,等队员们打好包,我挨个调节了重量,8点半出发了.可能是我高估了队员的状态,
陈震浩的背包对他来说还是太重,导致了过度疲劳,这时后话.
故地重游,相比去年的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现在的心情却是非常的平静.这一天上升1000米左
右,时间充足,我在前面把速度带得很慢很慢,均匀的速度走得非常舒服.由于去年走过,几个
休息点也都基本记得.我们走过树林,杜鹃林,草甸,走过泥泞,小溪,石海.在一块岩壁下吃过
午饭,队员们的状态都还不错,此时已经能够看到半脊冰川.
C1到C2路上的草甸

记得最后一个休息点到C1稍远,有队员问我下一个休息点还有多远,我说看,翻过那块石头就
是啦.也许是累了吧,这一段稍显长一些,然而一路上坡并没有很好的休息点,最后还是在离
C1很近的地方稍稍休息了一下.
众生相(发现只能放9个人)

C1营地4400米的海拔加上整个上午的负重爬升,大多数队员都有头痛头晕相伴.收拾好营地
,稍作休息,补充了水分.我,郑昌文,高鹏远和陈震浩组成A组准备回到大本营,我的判断失误
以及陈震浩对自己的状态的高估导致了后来他的下撤.在山上对自己的状态的评估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有时候太过坚持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下山很快,不到两个小时回到大本营.
晚饭的时候,陈震浩没有胃口没有吃多少东西,身体比较虚,一直喝热水也没有好转,当时判
断是太累了,准备第二天起来看看状态.
和C1的B组队员用对讲机联络,定下明日计划,A组运输余下装备,B组向上运输技术装备到冰
川末端.然而这才发现留在本营了不少路绳,导致了B组没有多少技术装备可以运输.
一晚上的休息并没有让陈震浩恢复过来,16日早上出发走了十多分钟后,为避免后面情况的
加重,考虑到整个队伍,陈震浩主动下撤了,余下三人继续运输.后发现运输这些装备3人也够
了,如果A组只有我们三人,陈震浩也许就不会下撤了.
这一天的爬升没有太多记忆,也是很慢很慢地行走,钻进C1的帐篷时B组的队员还没有全部回
来,听队员说晓远的状态有些差,此时山上是惯常的坏天气.
从C1看半脊冰川

帐篷里打发日子

等队员全部回来,教练给我们做了沿路绳行军,过节点的培训,大部分算是复习.只是在牛尾
的做法上和某些细节上提出了更优的做法.在这个海拔训练并不容易,沿路绳上升一段就气
喘吁吁.期间有队员埋怨自己在学校没有学习沿路绳行军.也是我要求不够严格,在山下也没
有及时让她补回来,好在还是有一些基础.经过2-3轮的指导练习,最后队员们都能够独立地
做完一套训练.
得益于这两天的适应,队员只有轻微的头痛头晕.晚上吃过饭,又喝了不少热水.
这一夜好梦.
--
阿尔卑斯攀登是许多人类价值的综合体现,这些价值让攀登成为一种追求卓越的艺术!在所有攀登所传载的人类价值中,生是最高的价值。极端的情况下,人激发出最强烈的内在冲突,攀登使得我们更加认清生命中那些本质的要素。风险和生的意志在这项运动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但是,死亡永远都是失败!死亡不能被奖励,至多是吊唁。
——金冰镐奖的精神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58.196.144.15]
※ 修改:·hemind 于 2015年10月14日01:25:33 修改本文·[FROM: 58.196.144.15]
※ 修改:·hemind 于 2015年10月14日13:32:49 修改本文·[FROM: 58.196.144.15]
※ 修改:·hemind 于 2015年10月14日17:02:54 修改本文·[FROM: 58.196.14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