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lexgao (瓢子), 信区: outdoor 标 题: 半脊半脊(二)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6年03月27日11:16:57 星期天) 半脊半脊(二) C1营地没有什么特殊,一个陡坡后平缓的高地。有花有草有水源,再往上是生命的禁 区,一片巨大雄伟的石海,再往上就是圣洁的冰川,就像厚厚的棉被披在这终年寒冷的石 灰岩山顶,目力所及是上次雪崩露出的幽蓝色硬冰,锋利晶莹如刀片,然而物理尺寸有几 十米厚甚至更多。当然,这都是远眺所不能感受的身临其境。我就这样第一个冲到C1营地 ,丢下背包、喘着粗气,向着顶峰的方向长久伫立,呼吸着没有pm2.5的缺氧的空气,这是 我去年临走前所留下的最后剪影。 在C1卸下装备,帮忙搭好帐篷。我们A组下山返回本营运输技术物资,B组在C1休整适 应,只记得我下山飞快,不知道是富氧的冲动还是确实有高原下山天赋也许只是大家都想 慢慢走保留体力,总之在山下小溪边吟诗作赋良久。 第二天苦逼的背着装备从本营挪回C1,上山路走得多了总有种驴拉磨的既视感。虽还 是耗费了些体力,但节奏状态尚存。回到C1,生火造饭耍耍技术装备,然后就是对着大山 各自冥想。晚上的益智游戏简直糟糕,在高海拔我们最应该在闲暇时光把自己想象成一头 猪或一直蠢驴或者只会蠕动的无脊椎动物,这样会显著减小用脑强度,因为思考会消耗掉 更多的氧气,使高反加剧。 这里的高原小气候效应非常强烈,再伴随海拔爬升,一天里真的是经历了春夏秋冬酷 暑严寒。夜晚阴冷的雨夹雪也没能挡住朝阳的重获新生,我强迫自己背对着雪山来了发大 的,虽然便感并不强烈,但是高原保持消化道畅通有益无害,希望雪线下面少的可怜的微 生物能帮我尽快消化掉它们。 第三天我们一行人背上技术装备开始向雪线进发,漫漫无边的石海,高山靴硬硬的底 ,向着雪峰的心···· 随着在高海拔适应时间的增长,每每剧烈运动,身体不再以强烈的头痛乏力回馈我, 而更多的是急促剧烈的呼吸。这对我来说是个好消息,我也逐渐敢于催逼体能去触碰极限 。雪线上面的路并不难走,上升器挂上线路绳,一脚德式一脚法式,累了就坠在绳子上等 等后面的队友。回头看看,许奶奶也不如前两日那般跳脱,也开始独自专心走路。 C2营地是冰川上坡度最缓的高地,上了雪线,面对满世界洁白的超脱感官认知的粉雪 、软雪、硬雪美好的不知应该打滚还是狂奔。好像哪一样都不是能力范围内的动作。 C2上面的等待并不长久,夜晚5000米的山腰上温度要-20℃,高山帐里却温暖舒适,但5个 人将就的也着实不舒服,特别是君君夜里面时不时的膝跳反射,踹的我闻不出到底有多臭 。 登顶的日子记忆犹新,不想多说,因为说出来和看到的差太远,不想用修饰顶峰美丽 的辞藻堆砌烘托出种种感情感悟,更不想通过登顶获得什么人生启示,这些都烂俗甚至胡 扯。登顶没有那么澎湃激动,比想象中的平静简单。景色也是人们在网络上能够浏览到的 景色,只是真实难忘而已。 这次我才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了为什么很多有经验的登山者都会说登顶后下山是最危险 的过程,看着几名队员逐渐衰弱无力、协作们无能为力的目光,我甚至嗅到了生命即将结 束的气氛。当然在那时我们能做的确实不多,我认为最必要的还是正确的心理引导,让体 能极度透支的队友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行。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能够自保的范围内, 我们不希望如电影《everest》里面的悲剧重演。 离开了就会时常想,不管是曾经登过的山还是曾经接触的朋友,伴着交大120年校庆的 荣耀,我这个年轻平凡的小校友也希望野协的雪山之路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以及掌声。 --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61.149.98.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