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站 文章阅读 精华区离线浏览

发信人: zzmax (zzmaxu), 信区: outdoor
标  题: [转帖]攀岩的”雷区”——再说安全问题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2年10月20日00:32:39 星期六)
                           转自岩友缝里缝外的博客http://www.traveler8.net/liefengblog/?p=509
,曾发表于《山野》。。。

    为什么要攀岩呢?也许是因为高处的空气更新鲜一点吧。攀岩危险吗? 是的。人习惯
呆在地面上,双脚站在坚实的土地上,就如同婴儿躺在母亲的怀抱中,踏实而***(“安”
,你懂的)全。而攀岩注定是要离开地面的,从一开始,危险就与攀岩相伴。然而仅仅知
道存在危险是不够的,你必须了解危险在哪里,才能控制它。如同通过一个地雷阵,如果
每个地雷上面都插上红旗,那过这片雷区不是易如反掌了吗?本文从以往的事故出发,来
探讨一下攀岩过程中那些地方是危险的”雷区”。


室内抱石 
    很多岩友接触攀岩是从室内抱石开始的。室内攀岩从环境到器材,都有专业人员控制
,客观来说危险性并不大。你可能吸入过量的镁粉导致肺癌,但这种可能性比吸烟要小得
多。落地崴脚是常见的危险。垫子的厚薄并非问题的关键,最危险的是垫子之间的缝隙,
一旦落入缝隙中,很容易导致脚踝崴伤。2007年全国首届攀石赛的冠军黎志伟在比赛中就
这样崴了脚。在开始攀爬前,要认真观察线路的走向,难点在哪里,打算以什么动作通过
,最有可能掉下来的地方在哪里。然后看下方垫子的摆设情况,如果有几块垫子的结合部
位,要特别当心,另找一块垫子把缝盖住,或者把两块垫子相互交垫。解除了后顾之忧,
才能放心大胆做动作。从高处跳下时,落地的姿势很重要,要有意识地控制。我的朋友汪
汪2003年在北京首体抱石,从2米高的地方落下,她以为下方的保护员会托住她,身体没作
自然的缓冲,导致右脚胫骨和腓骨连接的踝关节一端压缩性骨折,两年后才把打在脚内的
钢钉取出。
    抱石的伤害主要来自肌肉和筋腱的损伤。急性的暴力损伤源自意外的脱落,肌肉和筋
腱以不恰当的方式承受了过度压力。最常见的是手指的环状滑车撕裂。为防止类似的伤害
,不要过分尝试超出自己能力太多的线路,做动作时多加控制,一旦不行就放手自然脱落
。另外一种是攀爬过度带来的疲劳损伤,比如手指的第2关节的侧副韧带腱鞘炎,肘部的肌
腱炎(俗称高尔夫球肘)等。避免的方法就是适可而止。每个人身体条件不同,采取多大
强度的攀爬也因人而异,重要的是你要学会聆听来自身体的信号。网上有很多关于训练伤
害的文章,建议你开始攀岩前就了解一下,不要等到伤害已经发生才想到亡羊补牢。


自然岩壁的运动攀登 
    经过一段时间的抱石,很快你就不满足在室内狭小的空间内和人造的疙瘩搏斗了,你
向往在蓝天白云下攀爬真正的石头。是的,人定出来的线路哪会有大自然定的好呢?于是
你省吃俭用,买了***全带,绳子和一些花花绿绿的快挂,兴致勃勃地来到岩场。你充满了
力量,觉得已经准备好,忍不住要开始爬了。真的准备好了吗?
甚至在前往岩场的途中,危险就伴随着你。2001年4月20日,中国首届西部攀岩大赛在云南
昆明西山龙门崖壁举行。上午11时左右,一名记者从攀岩现场往回走的途中,被山上坠落
的一块砖头击中头部,经在现场的医务人员抢救无效而身亡。北京四渡岩场经常有鸡蛋大
小的石头从高处落下,而这里又是热门的婚纱摄影外景地,我很为下面走来走去的新郎新
娘担心。
    在你的装备清单上,头盔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进入岩场就戴上。除了落石的危险
,头盔还能避免在攀爬过程中脑袋撞击岩壁可能产生的脑震荡。在攀爬脱落的过程中,你
的脚可能会碰到突出的石头或是绳子,导致大头冲下,或者横着撞向侧壁。在北京白河老
岩场,我不只一次见到岩友在”小屋檐”(5.10a)的难点处脱落,脚绊到绳子的事例。你
也许会说,为什么攀岩短片里的高手们从来不带头盔?阳朔、昆明的岩友们不带头盔不也
没出事?我想这是因为南方的石灰岩风化情况比北方的花岗岩、砂岩要轻微,落石的可能
性要小。其次,石灰岩的线路多带仰角,该掉的石头已经掉了。尽管戴着头盔攀爬有些不
适,拍出来的照片也不那么帅气,但戴头盔就相当于买了一份保险,如何取舍,你自己选
择吧。
    自然岩壁的运动攀到底有多***全(或者多危险)?在正常情况下,以***全带、主绳
、快怪、挂片组成的保护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即,无论你有多重,从多高的地方,以什么
样的姿势摔下来,都不会导致这些器械断裂失效。请留意前提条件——在正常情况下。那
什么是不正常的情况呢?通常都是人为的操作不当。下面逐一考察整个保护系统的各个环
节,看看哪些地方是容易出问题的。
首先你穿上***全带,此时记得一定带子要反扣一下。国家队攀岩教练丁祥华在《危险在何
处》一文中记录了2起发生冲坠时***全带腰环脱开的事件,幸好人都没有受伤。去年底发
生的一起事故则让人唏嘘不已。美国著名的攀登者Todd Skinner在完成一条大岩壁线路的
攀登后,在下降途中,他那条老旧***全带的保护环断裂,掉了100多米不幸身亡。据说,
他邮购的一条新***全带已经寄出在途中了。
    接着你用主绳在***全带上打一个8字结。这是攀登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个绳结,每
一个攀登者都会。在此之前,你已经练习过很多次了,还可能出问题吗?没错!Lynn Hil
l,不但是第一个攀爬自然岩壁能力达5.14的女性,而且第一个自由攀完成优胜美地的经典
线路Nose,这个成绩放在任何的男性攀岩高手身上也足以自豪。就是这样一位顶尖高手,
曾经犯过一个低级错误。1989年,Lynn在法国南部Buoux岩场攀登线路Buffet Froid。她在
***全带上打绳结,结打到一半,决定走到几米外的地方去拿攀岩鞋,又和旁边的一个日本
女孩聊了几句,于是忘记打完绳结,绳头被外面的夹克盖住,就没有留意到。Lynn爬到7层
楼高的线路顶端,向后坐,准备让确保者放下来。接下来的事,你可以想像。据峭壁下的
一位攀岩者描述道, “当撞到地面时,她的身体像橡皮球般弹起约三呎高, 在空中挺直身
体, 然后面朝下地直直摔在尘土中。”现在Lynn Hill 46岁了,仍然在攀登。对于一个能
够os-sight 5.13的攀岩者来说,这条难度5.11a的线路简直就是小儿科。这也说明,***全
和攀登能力是两回事。
     在你打绳结的时候,你的确保者会做好保护准备,把绳子穿入保护器中。此时双方相
互检查一下是个好习惯。接着你在手上抹些镁粉,开始攀登,确保者在下方做抱石保护,
直到你爬到第一个挂片,把快挂扣入挂片,再把绳子扣入快挂。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
绳子反向扣入快挂。绳子从确保者一端出来后,应该从岩壁一侧,经过铁锁出来,再到攀
登者。一旦顺序反过来,发生冲坠时,绳子就有可能从铁锁中脱出。在快挂的说明书,装
备商的产品手册以及很多网站上都会讲到这个问题。
      你上了岩壁,一旦发生脱落,老实说,你的小命基本上不由自己控制,而是由另外
两个人决定了,其中一个是开线者,另一个是确保者。开线者负责选择线路,清理岩壁上
的碎石,打入挂片。挂片本身强度很大,但如果打在一块酥松的石头上,就一点用也没有
。几年前在新浪山野论坛,我曾看到一篇帖子讲某位岩友冲坠时,挂片带着石头一块落下
,砸伤了腿。而这条线路正是他自己打的。挂片打的位置也很重要。脱落时下方是否有平
台,会不会碰到其他东西?作为攀爬者,你首先要摒弃挂片是绝对***全的观念,要有自己
的判断。虽然无法改变已经打好的挂片,但你可以选择不爬这条线,或者在挂片打的不好
的地段多加小心。
栓在绳子另一端的确保者是你的最后保障,你的小命攥在他/她的制动手中。选择确保者应
该要比选择约会的对象更慎重。他/她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吗?他/她在确保的时候是否喜
欢和旁边的PPMM/帅哥聊天?显然,有些人作为饭友、酒友更合适,而爬的好的人可能是一
个糟糕的确保者。除了态度,另一个问题是器械操作。出事最多的是GRIGRI使用不当。在
给绳时,需要制动手按住手柄才能抽绳。发生冲坠时,制动手应该松开手柄,否则GRIGRI
的自锁*****能就会失效。而确保者看到脱落,会本能地收缩肌肉,不自觉地死死捏住GRI
GRI。2003年,赵雷在北京龙潭湖公园的岩场冲坠,右脚后跟轻微骨裂,事故原因即是如此
。2007年我在昆明小墨雨洞岩场亲眼目睹一起GRIGRI失效事件,幸好只是确保者的手被轻
微烧伤,攀登者受到惊吓。GRIGRI的自锁*****能让很多人产生盲目的信赖,随意把制动手
放开绳子。连说明书都懒得看就敢用,有多少人注意到GRIGRI上表明的使用绳子的直径范
围呢?
    很快你爬到线路顶,观众们一阵欢呼,你的精神也放松下来。可是别忘了,你还吊在
离地面20多米的半空,回到大地母亲怀抱的历程,是整个攀登过程最危险的环节。2003年
北京白河老岩场,我保护同伴在爬大斜板路线,旁边是某高校的攀岩俱乐部组织活动,其
中2个有经验的人爬到儿童线(5.7)上架好顶绳以便其他人爬。领攀者由确保者放下,一
边下降一边收快挂。离地面还有12米的时候,我突然听到确保者喊了一声”哎呀,绳子没
了!”我一侧头,就见绳子从保护器中脱出,上面的人如沙包似的掉到岩壁根的一块大石
头上,脚先触到石头,接着脑袋重重地撞到石面,发出一声闷响。我以为他挂了。过了一
阵,他醒转来,似乎问题不大,同伴把他送到医院,据说只是骨裂和脑震荡,真是命大。
他们使用的绳子还不到50米,而这条线路是27米,这道算术题小学生也做得出。他们不是
唯一的。2001年岩友康华在广西阳朔用一条50米的绳子爬一条高约30米的线路,完攀后由
保护者放下,在距离地面约4米时,保护端绳子从保护器中滑脱,他直落坠地,导致尾椎压
缩型骨折。如果你选择自己下降,那么一定要养成在绳尾打防脱节的习惯,除非能确认绳
尾触地。在攀爬多段线路尤其要注意。下降完毕抽绳之前,别忘了把防脱节解开,要是等
节到了半空你才想起来,那你麻烦大了。
      攀登者和保护者的信号交流也至关重要。2003年8月31日美国亚利桑纳州,38岁的J
oaquin攀登Lemmon山一条名为”Agatha Christie”的路线。到顶后,他做好顶绳,向后坐
,想让保护者把自己放下来。但保护者以为他要自己下降,已经解除了保护。Joaquin坠落
了24米到地面,背部、眼睛、头部多处受伤,保护器的摩擦使他免于一死。台湾岩友朱敏
中(50岁,B級裁判和B級教練)就没有那么幸运。2005年7月10日台湾龙洞攀岩场,朱敏中
和2位岩友结束一天的攀爬,准备收绳离去。此时天已黑,有微弱月光,但视线不良。朱敏
中负责最后收绳工作,随后发生坠落事件,朱敏中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过世。随后检查,绳
子没断,挂片及其他器材均无受损。事故原因推测为绳结失效,但经过台湾岩友的讨论仍
无最终定论。当从事了一天的攀岩活动后,人疲累了,精神也开始不易集中了,加上视线
不良,很容易发生意外。
      顶端保护站的情况千差万别,如何操作下降并无一个标准的规程,需要根据情况灵
活掌握。自己降,还是同伴放?保护站是一个顶链还是绳套,是大的可以双绳通过的铁环
,还是只能单绳穿过的小锁,是锁门可以打开的电工锁,还是锈死的梅陇锁?你是否需要
解开***全带上的8字结?在天色昏暗,饥渴疲劳,坏天气迫近等压力下,本来简单的事情
也变得复杂起来。限于篇幅,在这里无法详细讨论操作细节,你应该向有经验的攀岩者请
教,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学习并熟练掌握,不要把问题带到半空中。不管你下一步要干什么
,记住一个原则:把自己固定好,再加一个备份;解开一个保护之前,另外先加一个保护
。然后深呼吸,放松,慢慢来。不要理会下面的人怎么催促,他再喊叫,下次换他上来。
记得我第一次收绳的时候,那是在阳朔的酒瓶山。我解开了身上的绳结,把绳子穿过铁锁
,当我需要重新连接***全带时,那个8字结我打了3遍才打对。相信我,冷静是此时你最需
要的。


传统攀登 
    也许有一天你对攀爬别人定好的路线感到厌倦。每隔2,3米碰到一个坚不可摧的挂片
,挂片附近必有大点;适合抓握的手点上都有白粉印…你向往那种自由,干净的攀爬。见
到一块漂亮的岩壁就爬,爬完就走,没有留下一点痕迹(或者仅仅是一段逃跑用的尼龙绳
),是不是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风范?
是的,传统攀登是自由的,你想怎么爬都可以。但这种自由不是没有代价的。没人替你清
理路线,一切都要自己打点。哪儿能放保护,到顶了怎么下来…作为一个领攀者,你不仅
要对自己的***全负责,还包括跟攀者。传统攀中的”雷区”不仅在数量上十倍于运动攀,
杀伤力也不可同日而语。
    危险的种子在选择线路时就已经埋下。要是爬错了路线,5.8的难度可能变成5.12,最
惨的是找不到地方放保护。2003年北京的岩友小河在昆明西山的线路”友谊”(100多米,
6个绳距)就有这样一次心跳的回忆。最后一个绳距有15米,中间有5米无法放保护,小河
力竭脱落,冲坠了十多米,一直掉到确保者mh都看不见的下方。他和保护站之间只有一个
4号的小岩塞,冲坠系数达到罕见的1.55!
除了惊吓过度,小河毫发无损。他很幸运,坠落的途中没有碰到平台,突起的石块,树枝
等。最重要的是他放置的那个岩塞足够牢固。从攀登事故网(www.traveler8.net/climbi
ng)记录的有关传统攀的事故统计来看,相当一部分的事故发生是因为脱落,保护失效造
成的。保护的设置是一门艺术。何时何地以及如何架设保护完全取决于领攀者的判断。同
样一条路线,各人设置的保护不同,而没有一定的对错标准。保护的设置又是一门科学,
完全符合牛顿定律。如何架设保护需要整整一本书来讨论(的确有这样的书,John Long写
的《Climbing Anchors》),但即使书再厚,也无法代替实践。你需要跟有经验的老手们
学习,多多跟攀,多多提问,多多参与讨论。在初学的阶段,应该选择难度比自己极限运
动攀能力低1-2个数字的成熟传统攀线路,格守”Leader never fall”的原则,循序渐进
。刚开始你对自己放置的保护是否可靠完全没谱,每一次的冲坠,都是用自己的身体来做
实验,后果是无法接受的。慢慢爬的多了,你自然对保护能够承受多大的冲坠有了感觉,
此时再提高攀爬的难度。
    在攀爬的途中,最大的危险来自那些隐蔽的松石。当发力的时候,手点掉了,脱落几
乎是必然的。一旦下面一个保护放的不好被拔出,想全身而退就得看老天是否照顾了。以
往的事故报道中有不少属于这一类。如果确保者正好在你下方,掰掉的石头还可能砸伤他
。石头经过重力的加速所积蓄的能量是惊人的,如果砸到绳子上,绳子很可能被砸断。有
一次我和同伴小河在开线,由于天黑急于赶工,不小心清理下一块砖头大小的石头,从3米
的空中落下砸到地面上10.2毫米的主绳,白色的绳芯全部被砸断,只剩下绳皮。想像一下
这样的事发生在线路的第4个绳距上。
    习惯于运动攀的人不太会留意石头是否会松动,因为开线的人已经把可能松动的石头
用锤敲掉了。而爬传统,脑袋里时刻都绷紧这根弦。留意手点脚点周围是否有裂纹,发力
前用掌击测试一下。有时甚至得放弃使用一些可疑的大手点,这就是为什么领攀的人感觉
一条线路很难,而跟攀者毫无顾忌,连跑带跳地就爬完了。
    下降的过程依然危机四伏。如果不是原路返回,那么下撤的线路也要慎重选择。有一
次 我在云蒙峡攀登一条路线,下撤时天色已晚,原本看好一丛灌木做锚点,下降到跟前一
看才发现是枯死的。只好继续下降,绳子不够长了,无奈在一个小平台处解下身上的绳结
,无保护横移了4米找到一棵树做新的锚点。这一段难度不大,但是失手的后果无法想象,
爬得是心惊胆颤。此外,为了防止绳子抽不下来,要留心可能卡住绳子的树枝、石缝。如
果是两根绳子连在一起下降,更是要特别当心绳结。


结语 
    攀登从来都是和危险相伴的,控制危险是这项游戏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绝大部分事
故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为的操作失误。买了最新款的机械赛就以为***全了,这种想法无异
于盲人骑瞎马。保持开放的心智,了解自己,了解岩石,从前人的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
你就能自由地享受攀登带给我们心灵和身体的愉悦。
--


   悲伤也好,快乐也好,走出户外就是好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59.78.44.30]


返回

Copyright © 2001 SJTUBB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上海交大BBS饮水思源站